對于終年在外打拼的人來說,要過年首先得回家。眼下,2019年春運的大幕已經(jīng)拉開,返鄉(xiāng)過年的大軍,正匯聚成一股股浩浩蕩蕩的洪流,勢不可擋地從長三角、珠三角等地涌向中西部地區(qū),涌向他們魂牽夢縈的家鄉(xiāng)……
春運是中國一道舉世無雙的獨特風景,被稱為“全球規(guī)模最大的、周期性的人口遷徙”。2019年春運期間,預計全國旅客發(fā)送量為29.9億人次。
奔波在返鄉(xiāng)路上的人,能夠深切感受到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出行方式的變化。例如,舒適快捷的動車和高鐵,逐步取代了包括綠皮車在內(nèi)的傳統(tǒng)列車,成為鐵道線上的主力軍;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轉(zhuǎn)變和民航運力的提升,選擇“飛回家”的人也顯著增加;在返鄉(xiāng)的隊伍中,私家車也越來越多,這在從前是不可想象的。與此同時,信息技術的應用也日益普及,網(wǎng)絡購票、手機訂餐、自動識別、“刷臉”進站等科技手段,讓旅客出行越來越方便……
出行的方式與時俱進,但春運的主題始終如一,永遠是回家!中國人重視家庭,重視親情。出門的人無論離家多么遙遠,車票多么緊張,途中多么艱難,春節(jié)一定要千方百計趕回來,有錢沒錢,回家過年!
千百年來,家家戶戶過年的重頭戲,是除夕晚上的年夜飯。拿我們寧波的風俗來講,因為靠海吃海,舊時年夜飯的圓臺面上,總是海鮮唱主角。海參黃魚、腐皮黃魚、墨魚大烤、新風鰻鲞、涼拌海蜇、紅膏熗蟹……都是甬菜的經(jīng)典,一道透鮮美味的咸齏大湯黃魚,更是必不可少的頭牌名菜。
如果說,舊時舌尖上的寧波,主要是以東海的海鮮作為招牌,那么改革開放的浪潮,以及隨之而來的外地人乃至外國人,則改變、豐富了寧波味道。就以海鮮為例,現(xiàn)在的大型超市里,除了寧波人熟悉的東海“蝦兵蟹將”,還出現(xiàn)了三文魚、象拔蚌、南美蝦等許多新面孔。大街小巷也開起了天南地北各類餐館,什么重慶的火鍋、西北的羊肉、湖南的剁椒魚頭,乃至日本壽司、巴西烤肉、印度飛餅等,紛紛閃亮登場。
這種變化,對寧波人的年夜飯,不可能不產(chǎn)生影響。也就是說,寧波人的年夜飯更加多元化了,除了傳統(tǒng)內(nèi)容外,還融入了五湖四海的風味。同時,年夜飯還有了一種日?;内厔?。舊時人們生活節(jié)儉,平日里吃得簡單,除夕這頓年夜飯,必定全力以赴,辦成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頓大餐。而現(xiàn)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,許多人家天天像過年,誰還盼望逢年過節(jié)才能一飽口福呢?所以現(xiàn)在一到過年,年夜飯跟平時的伙食好像也差不了多少。年夜飯的內(nèi)容有變化,吃年夜飯的作用沒有變,那就是團圓!只要一家人團團圓圓坐在一起,不管吃什么,都是美在嘴里、暖到心里。
按照傳統(tǒng)習俗,吃過年夜飯,就要守歲,大年初一開始拜年。老規(guī)矩作興初一至初五拜年?,F(xiàn)在人們拜年的時間靈活多了,可以拜早年、拜晚年,但最晚不能超過正月十五元宵節(jié)。
可以說,拜年的變化最大了?,F(xiàn)在,拜年時間可以靈活變通,拜年形式更是日新月異。除了向父母長輩拜年必須上門以外,上世紀90年代之前,朋友同事之間最流行的是賀卡拜年。賀卡拜年的發(fā)明者是唐太宗李世民。據(jù)文物研究專家馬未都先生介紹,唐太宗在過年時,喜歡用金箔做成賀卡,御書“普天同慶”,賜給大臣,這就是拜年賀卡的源頭。此外,還有電話拜年和電報拜年。1992年,世界上第一條短信在英國發(fā)送成功,中國開通手機短信是在1998年,第二年又有了QQ,于是短信拜年和QQ拜年風靡一時。2011年1月,微信在我國誕生。隨著2014年春晚直播的屏幕上出現(xiàn)“搖一搖”,微信迅速火遍全國,用微信拜年也成為最時尚最流行的方式。
過年、拜年的方式變化了,但這種變化讓我們欣喜,因為它們提升了我們的生活品質(zhì),更好地滿足了我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。而且,不管過年、拜年的方式如何變化,其意義不會變,依然是祝福。祝老人壽比南山,祝青年奮發(fā)有為,祝孩子健康成長,祝所有人春節(jié)快樂!在辭舊迎新之際,人們借助各種形式表達的美好情感,是永遠不會過時的。